学术报道

学术报告|李雪涛教授谈“民国时期的中国人留德史”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22 点击数: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李雪涛教授受邀为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师生作题为《民国时期的中国人留德史研究》的专题讲座,讲座由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刘家峰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李雪涛教授介绍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人在德留学史研究的必要性和方法。李雪涛教授指出,近代以来德国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均走在西方发达国家前列,使得赴德留学对于中国人而言具有显著的吸引力。他强调留学生作为东西方之间的“知识迁移者”,将关于本国历史演进和思想文化的知识源源不断地传播到异国他乡,这对于两国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层面,李雪涛教授强调,传统观点倾向于将留学史研究置于中国近代史、国际关系史研究的宏观框架之下,侧重于单向地把握特定人物或事件如何影响本国之于其他国家的关系。对此,李雪涛教授主张,知识的传播不应被理解为接收者被动吸收“先进”国家知识文化的过程,而应被视为同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复杂的、多向度的过程,因此知识史的结构应该是某种动态变化的“纠缠史”(entangled history),同时也是某种“共享史”(shared history)以及“关联史”(connected history)。研究者应注重动态地把握留学生在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知识网络构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深入考察留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何促进了知识传播涉及的各主体之间的多向互动,进而理解和把握其背后的知识传播路径的动态形成模式和传播方式。

在此基础上,李雪涛教授介绍了民国时期中国留学生在德学习和生活的相关情况。李雪涛教授指出,近代以来大量中国留学生赴德深造,所研范围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历史学和考古学、文学、艺术学及各类应用技术等领域。彼时中国赴德留学生还形成了颇具规模的组织,编写了同学录和大事记等资料用于记录他们在德学习生活的种种信息,他们彼此之间以及同德国学者之间还有大量往来交流的书信留存,这也为学界了解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留学生赴德留学的各方面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李雪涛教授还指出,晚清到民国期间中国总共派出了约10万名留学生赴外留学,但目前得到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留学生仅有很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在德国,相当多的关于中国留学生的各类档案资料目前仍存留在各地图书馆和档案馆之中。目前李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关于这些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特别是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研究者可以更为方便、快捷地对相关资料进行抓取、统计、归类和分析,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与之相关的优秀学术成果问世。此外,李雪涛教授还强调,学术史梳理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阐述特定的历史问题,同时也是缅怀和纪念前代学者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它能够使先贤的功绩在后辈之中代代流传、生生不息,这也使得他们在历史书写中不再简单地表现为“统计数字”,而是表现为曾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活生生的生命”。

讲座结尾,刘家峰教授对李雪涛教授讲授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指出李雪涛教授一系列研究回应了时下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学术热点话题,呈现了留学史研究的新资料和新视角。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收集关于留学生文献资料、如何理解留学生在全球性知识结构的构建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李雪涛教授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回答和讲解,并鼓励同学们就相关研究课题进行钻研,争取在这一领域贡献更多的学术成果。

李雪涛教授,德国波恩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beat365体育官方网站院长、全球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德国汉学、德国哲学以及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出版多部专著、编著、译著,在各类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全球史》《寻找》《东亚文化交涉学刊》(英文)等。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文化海外传播动态数据库”首席专家、教育部重大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的总协调人。